檢驗科作為臨床診斷的重要環節,依賴顯微鏡對體液、組織等樣品進行形態學分析。本文系統梳理醫用顯微鏡在檢驗科的核心應用場景,結合樣品制備要點與觀察技巧,為臨床檢驗提供實用指導。
一、血液與骨髓樣品分析
1. 血涂片形態學檢查
典型樣品:外周血、骨髓涂片
觀察要點:
紅細胞:評估大小、形態、染色深淺(如小球形紅細胞提示溶血性貧血)。
白細胞:分類計數并識別異常細胞(如原始淋巴細胞提示白血病)。
血小板:估算數量并觀察聚集狀態(如血栓前狀態可見大血小板)。
2. 骨髓活檢分析
應用場景:
觀察骨髓增生程度(如粒紅比異常提示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)。
識別腫瘤細胞浸潤(如轉移癌細胞或淋巴瘤細胞)。
二、體液與分泌物檢測
1.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
典型樣品:離心后尿沉渣
觀察要點:
管型:區分透明管型(正常)與病理管型(如紅細胞管型提示腎小球腎炎)。
結晶:識別尿酸結晶(痛風)或草酸鈣結晶(腎結石風險)。
細胞:檢測紅細胞、白細胞及上皮細胞異常(如腎小管上皮細胞提示腎損傷)。
2. 腦脊液與漿膜腔積液
應用場景:
腦脊液中檢測淋巴細胞增多(病毒性腦膜炎)或中性粒細胞增多(細菌性腦膜炎)。
漿膜腔積液中識別腫瘤細胞(如腺癌細胞提示轉移性癌癥)。
三、微生物與寄生蟲檢測
1. 病原微生物鑒定
典型樣品:痰液、膿液、糞便
觀察要點:
細菌:觀察革蘭氏染色反應(如革蘭氏陽性球菌提示鏈球菌感染)。
真菌:識別假菌絲(白色念珠菌)或孢子(曲霉菌)。
寄生蟲:檢測卵囊(如瘧原蟲)或蟲卵(如蛔蟲卵)。
2. 藥物敏感性試驗
應用場景:
觀察抑菌圈大小評估抗生素敏感性(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對甲氧西林的耐藥性)。
四、組織病理學初步篩查
1. 冷凍切片快速診斷
典型樣品:手術中切除組織
觀察要點:
評估腫瘤邊界(如乳腺癌前哨淋巴結轉移情況)。
識別炎癥類型(如肉芽腫性炎提示結核或真菌感染)。
2. 細胞學篩查
應用場景:
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(巴氏涂片)識別異常鱗狀細胞(宮頸癌前病變)。
胸腹水脫落細胞學檢測腫瘤細胞(如肺癌細胞)。
五、特殊染色技術應用
1. 網織紅細胞計數
染色方法:新亞甲基藍染色
觀察要點:計數含RNA的網狀結構紅細胞,評估骨髓造血功能(如溶血性貧血時網織紅細胞增多)。
2. 鐵代謝評估
染色方法:普魯士藍染色
觀察要點:檢測骨髓細胞內鐵顆粒(如缺鐵性貧血時細胞外鐵減少)。
六、質量控制與注意事項
樣品制備規范:
血涂片需在24小時內完成染色,避免細胞退化。
骨髓涂片厚度控制在2-3層細胞,過厚影響觀察。
儀器校準要求:
每月用標準血片校準顯微鏡,確保目鏡測微尺精度。
熒光顯微鏡需定期調整激發光強度,避免信號衰減。
結果解讀原則:
結合臨床病史(如患者年齡、癥狀)綜合判斷。
異常結果需復檢或結合其他檢測方法(如流式細胞術)驗證。
檢驗科醫用顯微鏡的應用貫穿形態學診斷全流程,從常規血尿檢查到腫瘤細胞篩查均不可或缺。通過規范樣品制備、**儀器調整及臨床信息整合,可顯著提升診斷準確率,為臨床決策提供可靠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