檢驗科醫用顯微鏡主要用于臨床樣本的形態學、病理學及微生物學分析,其樣品要求需緊密結合醫學診斷的實際需求,涵蓋生物安全性、樣本類型適配性、制備標準化及操作規范性等方面。以下是具體要求:
一、生物安全性與污染控制
感染性樣本處理
滅活要求:含高致病性微生物(如結核桿菌、HIV)的樣本需經高壓蒸汽滅菌或化學滅活(如使用含氯消毒劑)后,方可進行常規觀察;若需活體檢測,需在生物安全柜內操作,并使用防泄漏載玻片。
廢棄物管理:染色液、固定液等含化學試劑的廢棄物需按醫療廢物分類收集,尖銳物(如蓋玻片)需放入專用銳器盒。
交叉污染預防
樣本隔離:不同患者的樣本需使用獨立工具(如鑷子、吸管)處理,避免共用容器導致交叉感染。
載玻片清潔:復用載玻片需經重鉻酸鉀洗液浸泡、流水沖洗、無水乙醇脫水后,烘干備用;一次性載玻片需確認包裝完整性。
二、樣本類型適配性
血液樣本
抗凝處理:全血樣本需使用EDTA或肝素抗凝,避免凝血影響細胞形態觀察;血涂片制備需在采集后2小時內完成,防止細胞退化。
染色要求:瑞氏-吉姆薩染色需控制pH值(6.4-6.8),避免堿性環境導致細胞核染色過深。
體液樣本
腦脊液:需離心濃縮(1500rpm,10分鐘)后取沉渣涂片,避免細胞稀疏導致漏診。
胸腹水:需用細胞離心機(如Cytospin)制備單層細胞片,防止細胞重疊影響分類計數。
組織樣本
固定時效:組織塊需在10%中性福爾馬林中固定6-24小時,避免固定不足導致細胞自溶或過度固定使抗原失活。
切片厚度:石蠟切片需控制在3-5微米,過厚會導致染色不均或光線穿透困難。
微生物樣本
培養物處理:細菌菌落需用生理鹽水制成懸液(麥氏濁度0.5-1.0),真菌需用乳酸棉酚藍染液區分菌絲與孢子。
抗酸染色:結核分枝桿菌需經金胺“O”熒光染色或萋-尼抗酸染色,提高檢出率。
三、制備標準化要求
涂片技術
推片角度:血涂片制備需保持推片與載玻片呈30°-45°角,快速勻速推片,形成“舌狀”薄層。
干燥方式:涂片需自然晾干或用低溫吹風機(<50℃)烘干,避免高溫導致細胞變形。
染色規范
染色時間:革蘭染色需嚴格控制結晶紫初染(1分鐘)、碘液媒染(1分鐘)、酒精脫色(30秒)、番紅復染(1分鐘)的時長,避免假陽性或假陰性。
緩沖液配置:巴氏染色需使用pH6.8的磷酸鹽緩沖液,確保細胞質著色均勻。
封片要求
封片劑選擇:需使用中性樹膠或合成樹脂封片劑,避免使用含二甲苯的封片劑導致細胞退色。
蓋玻片壓力:封片時需用鑷子輕壓蓋玻片,排除氣泡,同時避免過度擠壓導致細胞破裂。
四、觀察條件優化
光源調節
柯勒照明:需調整光源聚光鏡和光圈,使視野均勻明亮,避免光線過強導致細胞結構模糊。
熒光激發:熒光染色樣本需使用特定波長濾光片(如FITC用495nm激發光),并控制曝光時間(<1秒)防止光漂白。
物鏡匹配
油鏡使用:100倍物鏡觀察時需滴加香柏油(折射率1.515),避免空氣間隙導致分辨率下降。
干鏡清潔:低倍物鏡需定期用乙醇-乙醚混合液擦拭,防止灰塵或油污影響成像。
校準與質控
校準物:需定期使用標準微粒(如0.5μm聚苯乙烯微球)校準顯微鏡分辨率,確保測量準確性。
質控樣本:每日觀察需包含已知陽性/陰性對照(如血涂片中的異型淋巴細胞、尿沉渣中的紅細胞管型),監控染色與觀察流程穩定性。
五、操作規范與記錄
樣本標識
**性編碼:每個樣本需標注患者姓名、ID號、檢驗項目、采集時間等信息,避免混淆。
方向標記:組織切片需在載玻片磨砂面標注切片方向(如“A面朝上”),確保病理診斷一致性。
觀察記錄
形態描述:需記錄細胞大小、形態、染色特性(如胞質顆粒、核仁數量)及異常結構(如Auer小體、Dohle小體)。
定量數據:微生物計數需采用“+”分級系統(如“+”表示1-9個/油鏡視野,“++++”表示>100個/油鏡視野)。
應急處理
樣本泄漏:若發生樣本濺灑,需立即用75%乙醇擦拭消毒,并更換污染的載玻片或蓋玻片。
設備故障:顯微鏡故障時需切換至備用設備,并記錄故障時間、現象及維修進度。
檢驗科醫用顯微鏡的樣品要求需貫穿樣本采集、運輸、制備、觀察及廢棄物處理全流程,確保診斷結果的準確性、重復性及生物安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