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使用前準備規范
設備狀態檢查
光源校準:開啟顯微鏡光源,調節亮度至適宜觀察強度,避免直射強光損傷眼睛或樣本。
部件完整性確認:檢查物鏡、目鏡、聚光鏡等光學部件是否潔凈,調節旋鈕是否靈活,確保無污漬或指紋殘留。
樣本固定:根據檢測需求選擇合適的染色方法(如瑞氏染色、革蘭氏染色),確保樣本固定牢固,避免觀察時移動或晃動。
環境要求
實驗室條件:保持室內干燥、通風、無塵、無震動,避免陽光直射顯微鏡。
電源穩定性:確保顯微鏡連接的電源電壓穩定,避免電壓波動損壞設備。
二、操作流程規范
低倍鏡觀察
初步對焦:使用低倍物鏡(如10X)對準樣本,調節粗調焦旋鈕使鏡筒下降至接近樣本(距離約0.5cm),然后緩慢上升鏡筒,直至視野內出現清晰物像。
樣本定位:通過移動載物臺或玻片,將目標觀察區域移至視野中央。
高倍鏡切換
齊焦操作:在低倍鏡下將目標移至視野中央后,轉動轉換器切換至高倍物鏡。
精細調焦:使用細調焦旋鈕微調焦距,避免使用粗調焦旋鈕,以防損壞物鏡或樣本。
光線調節
光圈與聚光器調整:根據樣本特性調整光圈大小和聚光器高度,以獲得Z佳照明效果。
避免過曝:對于透明樣本(如血液涂片),適當減小光圈以增強對比度;對于不透明樣本(如金屬顆粒),增大光圈以提高亮度。
三、維護保養規范
光學部件清潔
除塵處理:使用專用吹氣球輕輕吹去鏡頭表面灰塵,避免用嘴吹氣以防唾液污染。
擦拭鏡頭:用無水乙醇或乙醚配合鏡頭紙或脫脂棉輕輕擦拭鏡頭,先清潔物鏡,再清潔目鏡,避免交叉污染。
機械部件維護
潤滑處理:定期對調節旋鈕、滑軌等機械部件涂抹適量潤滑脂,確保其順暢運轉。
防塵防潮:顯微鏡應存放在干燥、通風的環境中,避免受潮導致鏡片發霉或機械部件生銹。
四、安全注意事項
個人防護
防護裝備:操作時佩戴防護眼鏡和手套,避免樣本污染或化學試劑傷害。
操作姿勢:保持正確坐姿,避免長時間彎腰或抬頭觀察,減少疲勞。
設備安全
取送規范:取送顯微鏡時一手握鏡臂,一手托鏡座,避免傾斜或摔落。
物鏡保護:轉換物鏡時,只轉動轉換器,避免搬動物鏡,以防損壞物鏡或轉換器螺口。
五、觀察與記錄規范
雙眼觀察
習慣養成:養成睜開雙眼用顯微鏡觀察的習慣,以便在觀察的同時用右眼繪圖或記錄。
視野適應:初次觀察時,適當眨眼或閉眼休息,避免眼睛疲勞。
圖像記錄
顯微攝影:必要時拍攝顯微照片輔助分析,確保圖像清晰度和標尺準確。
數據標注:在圖像上標注觀察區域、放大倍數、測量數據等信息,便于后續分析和復查。
六、使用后處理規范
設備關閉
光源關閉:使用完畢后,關閉顯微鏡光源,拔掉電源插頭。
部件復位:將顯微鏡各部件恢復原位,下降鏡筒,使物鏡呈“八”字形置于載物臺上。
清潔消毒
部件清潔:再次清潔所有光學組件,防止交叉污染。
消毒處理:對顯微鏡進行消毒處理,特別是接觸樣本的部分(如載物臺、物鏡轉換器)。
存放管理
存放環境:將顯微鏡送回鏡箱,存放在干燥陰涼的地方。
防腐蝕措施:避免與揮發性或腐蝕性藥品(如碘片、鹽酸)放在一起,防止受潮生霉。
嚴格遵守檢驗科醫用顯微鏡的操作規范,是確保檢測結果準確性和設備使用壽命的關鍵。通過規范的操作流程、細致的維護保養以及嚴格的安全管理,可以Z大限度地發揮顯微鏡在醫學檢驗中的價值,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