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清潔與消毒:防止交叉污染的關鍵步驟
載玻片與樣本處理
使用后的載玻片需立即浸泡于84消毒液中,浸泡時間≥30分鐘,確保病原體滅活。
染色后的載玻片應先去除染色劑殘留,再用流水沖洗,避免染色劑結晶損傷顯微鏡部件。
物鏡與目鏡清潔
物鏡清潔:使用專用擦鏡紙,蘸取乙醚-酒精混合液(體積比7:3),沿單一方向擦拭,避免劃傷鏡片。
目鏡清潔:先用吹氣球清除灰塵,再用棉簽蘸取少量酒精輕擦目鏡表面,防止液體滲入鏡筒內部。
載物臺與機械部件維護
載物臺殘留的樣本碎屑需用無塵布蘸取中性洗滌劑擦拭,避免腐蝕金屬部件。
粗細調焦機構需定期滴加顯微鏡專用潤滑油,確保移動順暢無卡頓。
二、設備關閉與存儲:延長使用壽命的核心操作
關機流程標準化
關閉光源前,將光強調節至Z低檔位,避免驟冷導致燈泡爆裂。
關閉電源后,蓋上防塵罩前需確認物鏡已歸位至Z低點,防止罩體碰撞鏡頭。
存儲環境控制
顯微鏡應存放于干燥(相對濕度≤60%)、避光的環境中,避免鏡頭霉變。
長期不用時,需在物鏡前端放置干燥劑,并定期(每3個月)通電運行一次,防止機械部件銹蝕。
三、生物安全與廢棄物處理:規避職業暴露風險
感染性樣本處理
含病原體的載玻片需經高壓蒸汽滅菌(121℃, 30分鐘)后,再按醫療廢物處理。
染色過程中產生的廢液(如瑞氏染液)需集中收集,交由專業機構無害化處理。
個人防護裝備管理
使用后的手套、口罩需投入黃色醫療廢物袋,禁止與生活垃圾混放。
操作過程中若發生樣本濺灑,需立即用75%酒精擦拭污染區域,并更換防護裝備。
四、功能檢查與校準:確保下次使用準確性
日常功能核查
開機后檢查光源亮度是否均勻,物鏡轉換器切換是否流暢,載物臺移動是否平穩。
每周進行一次聚光鏡對中測試,確保柯勒照明效果,避免圖像邊緣模糊。
定期校準計劃
每季度委托專業機構進行顯微鏡校準,重點檢測物鏡數值孔徑(NA)、載物臺移動精度(誤差≤2μm)等參數。
校準后需更新設備檔案,記錄校準日期、結果及維護人員信息。
五、記錄與異常處理:構建可追溯管理體系
使用日志填寫
每次使用后需記錄:樣本類型、操作人員、設備狀態(如“物鏡清潔”“光源正常”)、異常情況(如“載物臺卡頓”)。
異常情況需立即標注,并通知設備管理員處理,禁止帶病運行。
突發問題應對
若發現物鏡霉斑,需立即停止使用,并用專用除霉劑處理,避免霉變擴散。
光源不啟動時,先檢查保險絲是否熔斷,再聯系維修人員,禁止自行拆卸電路板。
通過清潔消毒、設備維護、生物安全、功能檢查及記錄管理的系統化操作,病理科可確保顯微鏡始終處于Z佳工作狀態,為**診斷提供可靠支持。這種規范化流程不僅提升了設備使用壽命,更降低了職業暴露風險,是構建高質量病理診斷體系的核心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