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檢驗科日常工作中,醫用顯微鏡的穩定運行至關重要。以下為針對醫用場景優化的故障排查順序,結合生物樣本處理特殊性,確保高效定位問題并保障檢測準確性:
**步:基礎功能與安全檢查
電源與應急供電
確認電源線連接穩固,插座通電正常(可通過其他設備驗證)。
若配備備用電池,檢查電量是否充足,確保斷電時設備仍可正常關閉。
生物安全防護
檢查防護罩、防濺蓋是否完好,避免樣本污染設備內部。
確認廢棄物容器已清空,防止因空間不足導致機械卡滯。
第二步:光學系統快速排查
物鏡與目鏡清潔
用氣吹清除物鏡、目鏡表面灰塵,重點檢查油鏡(100X)是否有殘留油漬。
若油鏡污染,用專用鏡頭紙蘸取乙醚酒精混合液(7:3比例)擦拭,避免使用棉簽以防纖維殘留。
光源與光路校準
打開光源,確認亮度可調且均勻(若使用熒光模塊,需額外檢查激發光強度)。
調整聚光鏡高度和光圈,確保與物鏡數值孔徑(NA)匹配,避免圖像模糊。
載玻片與樣本處理
確認載玻片清潔無劃痕,樣本覆蓋薄厚均勻(如血涂片需推片角度30-45°)。
嘗試更換已知正常載玻片,排除樣本制備問題。
第三步:機械部件功能驗證
調焦與載物臺
旋轉粗調焦旋鈕,確認載物臺升降平穩無卡滯(若阻力過大,可少量涂抹醫用級潤滑油)。
檢查載物臺移動是否順暢,鎖定裝置是否有效,防止樣本偏移。
物鏡轉換器與夾具
旋轉物鏡轉換器,確認物鏡切換時無異響,定位準確(若轉換器松動,需聯系專業人員緊固)。
檢查樣品夾具是否變形,導致載玻片受力不均。
第四步:軟件與數據傳輸排查
顯示與成像系統
若連接醫院信息系統(LIS),確認攝像頭驅動和軟件兼容性,檢查網絡連接是否正常。
調整圖像對比度、亮度至默認值,排除參數誤調導致異常。
特殊功能模塊
若使用熒光、偏光等模塊,確認濾光片組安裝正確(如FITC濾光片需匹配488nm激發光)。
嘗試重新校準測量工具(如血細胞計數功能),確保標尺準確。
第五步:深入光學與特殊場景
油鏡使用后處理
檢查油鏡表面是否有蠟質或樣本殘留,及時用專用清潔劑處理,避免影響下次成像。
確認相鄰物鏡(如40X)未沾染油漬,防止污染樣本。
防污染措施
若觀察感染性樣本(如結核桿菌涂片),排查后需用75%乙醇擦拭設備表面,防止交叉污染。
檢查紫外線消毒功能是否正常(若配備),確保滅菌效果。
第六步:環境與合規性檢查
溫濕度控制
確認設備存放環境溫濕度符合要求(通常15-25℃,濕度40%-60%),避免冷凝水導致電氣故障。
檢查去濕機或空調是否正常運行,防止設備受潮。
記錄與合規
詳細記錄故障現象、排查步驟及結果,符合醫院設備管理規范。
若需拆解維修,聯系授權服務商并留存維修記錄,確保符合醫療設備監管要求。
總結:醫用場景排查要點
“電源安全首檢查,光學清潔重油鏡;機械順暢防卡滯,軟件網絡必驗證;特殊模塊細校準,生物污染嚴防控;環境合規保穩定,專業支持守底線。”
通過以上步驟,可系統化解決檢驗科顯微鏡常見故障,同時兼顧生物安全與醫療合規要求,確保檢測工作高效開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