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臨床檢驗工作中,醫用顯微鏡是病理診斷、血液分析、微生物檢測的核心工具。然而,操作人員的一些習慣性誤區可能嚴重影響檢測結果準確性,甚至縮短設備壽命。本文結合實際案例,解析六大常見使用誤區。
誤區一:光源強度“一勞永逸”
典型場景:檢驗科醫生為觀察染色較深的樣本,將鹵素燈光源強度調至*大,后續樣本沿用此設置。
危害:
光損傷:高強度光源加速熒光標本淬滅,導致細胞核染色質細節丟失。
設備損耗:連續高功率運行使LED光源壽命縮短,鹵素燈半年即出現光衰。
正確操作:根據樣本類型動態調整光源強度,熒光觀察時采用“間歇照射法”。
誤區二:物鏡切換“暴力操作”
典型場景:操作人員為追求效率,直接用手抓取物鏡旋轉切換倍率。
危害:
機械損傷:物鏡螺紋磨損,導致調焦時鏡體晃動,影響成像清晰度。
污染風險:手部油脂污染物鏡鍍膜層,降低透光率。
正確操作:使用物鏡轉換器專用撥桿,定期檢查轉換器定位精度。
誤區三:載玻片“暴力裝載”
典型場景:為固定載玻片,用力按壓彈簧夾至極限位置。
危害:
機械變形:彈簧夾金屬疲勞,導致載玻片在調焦過程中松動滑落。
樣本破壞:壓力過大可能壓碎血涂片,破壞細胞形態。
正確操作:采用“兩段式”裝載法,先輕壓至D一卡點,確認位置后完全閉合。
誤區四:油鏡使用“偷工減料”
典型場景:使用100×油鏡時,僅在樣本表面滴加少量香柏油。
危害:
成像缺陷:油層不連續導致光線折射,出現牛頓環偽影。
鏡片腐蝕:殘留香柏油滲入物鏡縫隙,腐蝕光學玻璃。
正確操作:遵循“三滴法”,在樣本、物鏡前端、蓋玻片邊緣分別補油。
誤區五:清潔維護“形式主義”
典型場景:用紗布蘸取酒精擦拭物鏡后,未待其干燥即合上防塵罩。
危害:
鍍膜腐蝕:酒精殘留與鍍膜層發生化學反應,出現彩虹紋。
霉菌滋生:殘留水分在物鏡螺紋處形成微環境,導致霉斑生長。
正確操作:清潔后用氣吹輔助干燥,存放時保持防塵罩微開。
誤區六:設備校準“年檢依賴”
典型場景:認為顯微鏡無需日常校準,僅在年度計量檢定時進行調整。
危害:
檢測偏差:機械部件蠕變導致實際放大倍數與標稱值偏差。
診斷風險:在腫瘤細胞倍體分析中,5%的測量誤差可能改變分級結論。
正確操作:每月使用標準尺進行放大倍數校準,每季度檢測視場光闌中心一致性。
醫用顯微鏡的**性不僅取決于光學性能,更依賴于操作人員的規范化使用。通過規避上述誤區,可顯著提升檢測結果可靠性,延長設備使用壽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