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病理診斷中,明場顯微鏡以操作簡便、成像直觀的優勢,成為觀察病理樣品的核心工具。通過透射光直接成像,明場觀察適用于多種染色后的組織與細胞樣本,為腫瘤診斷、感染性疾病檢測及遺傳性疾病分析提供關鍵形態學依據。本文將系統解析病理科明場觀察的適用樣品類型及其診斷價值。
一、常規病理診斷的核心樣品類型
1. 石蠟切片(HE染色)
樣品制備:組織經固定、脫水、包埋后制成3-5μm厚切片,經蘇木精-伊紅(HE)染色,細胞核呈藍色,細胞質呈粉紅色。
觀察重點:
組織結構:識別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(如腫瘤細胞的異型性、浸潤性生長)。
細胞形態:觀察細胞核大小、核質比、核分裂象,輔助判斷腫瘤良惡性。
典型案例:
乳腺癌診斷:通過明場觀察HE染色切片,識別導管內癌的細胞排列紊亂與核極性消失,確診率達95%以上。
2. 冷凍切片(快速病理診斷)
樣品制備:手術中取下的新鮮組織經快速冷凍后切片,染色時間縮短至10分鐘內。
觀察重點:
術中快速診斷:判斷腫瘤邊界、淋巴結轉移情況,指導手術方案調整。
特殊染色輔助:結合PAS染色觀察糖原,或網狀纖維染色評估腫瘤基底膜完整性。
典型案例:
腦腫瘤切除:通過冷凍切片明場觀察,確認膠質瘤邊界,避免過度切除正常腦組織,術后患者神經功能保留率提升40%。
3. 細胞學樣本(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)
樣品制備:通過宮頸刷取樣或痰液、胸腹水離心后,將細胞沉淀制成薄層涂片,經巴氏染色或HE染色。
觀察重點:
細胞異常形態:識別癌細胞核增大、深染、核分裂象增多等特征。
微生物識別:觀察真菌菌絲、細菌菌落或病毒包涵體。
典型案例:
宮頸癌篩查:通過液基細胞學明場觀察,早期宮頸癌檢出率從70%提升至95%,誤診率降低至5%以下。
二、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體識別
1. 細菌與真菌感染
樣品制備:組織或分泌物經革蘭染色、抗酸染色或PAS染色。
觀察重點:
細菌形態:識別革蘭陽性菌(如葡萄球菌、鏈球菌)與革蘭陰性菌(如大腸桿菌、假單胞菌)的染色特性與排列方式。
真菌結構:觀察真菌菌絲、孢子或假菌絲(如念珠菌、曲霉)。
典型案例:
敗血癥診斷:通過血培養物革蘭染色切片,明場觀察發現革蘭陽性球菌成鏈狀排列,確診鏈球菌感染,抗生素使用針對性提升80%。
2. 寄生蟲感染
樣品制備:糞便、血液或組織活檢樣本經碘染色、鐵蘇木素染色或吉姆薩染色。
觀察重點:
寄生蟲形態:識別蛔蟲卵、血吸蟲卵、瘧原蟲環狀體等特征性結構。
生活周期階段:區分滋養體、包囊或蟲卵等不同發育階段。
典型案例:
瘧疾診斷:通過薄血膜吉姆薩染色切片,明場觀察發現紅細胞內瘧原蟲環狀體,確診惡性瘧原蟲感染,準確率達99%。
3. 病毒感染
樣品制備:組織活檢或脫落細胞經免疫組化染色或原位雜交。
觀察重點:
病毒包涵體:觀察細胞質或細胞核內的特征性包涵體(如巨細胞病毒核內包涵體、皰疹病毒胞質包涵體)。
細胞病變效應:識別細胞腫脹、融合或空泡化等病毒感染特征。
典型案例:
COVID-19病理分析:通過肺組織切片HE染色,明場觀察發現肺泡上皮細胞脫落、透明膜形成及單核細胞浸潤,為疫情病理機制研究提供依據。
三、遺傳性疾病與代謝性疾病的病理分析
1. 遺傳性疾病
樣品制備:皮膚、黏膜或血液樣本經特殊染色(如PAS染色、鐵染色)。
觀察重點:
代謝產物沉積:識別糖原、黏多糖或脂質在組織中的異常沉積(如糖原貯積癥、黏多糖貯積癥)。
細胞結構異常:觀察細胞器形態改變(如線粒體肌病的線粒體嵴結構異常)。
典型案例:
戈謝病診斷:通過骨髓切片PAS染色,明場觀察發現戈謝細胞(胞質內充滿洋蔥皮樣沉積物),確診率達98%。
2. 代謝性疾病
樣品制備:肝、腎或胰腺組織經特殊染色(如Masson染色、剛果紅染色)。
觀察重點:
纖維化程度:評估肝纖維化分期(如S0-S4)或腎小球硬化程度。
淀粉樣變性:觀察剛果紅染色后在偏光顯微鏡下的蘋果綠雙折射現象(需結合明場觀察定位)。
典型案例:
糖尿病腎病診斷:通過腎穿刺活檢切片,明場觀察腎小球系膜基質增多、基底膜增厚,結合電鏡確認結節性腎小球硬化,確診率提升30%。
四、明場觀察的技術優勢與局限性
1. 核心優勢
操作簡便:無需復雜調試,適合快速診斷。
成本低廉:設備與試劑成本遠低于電子顯微鏡或分子檢測技術。
形態學直觀:直接呈現組織與細胞形態,為病理診斷提供“金標準”依據。
2. 局限性
分辨率限制:無法觀察病毒顆粒或納米級超微結構(需結合電子顯微鏡)。
依賴染色技術:低對比度樣品(如未染色細胞)成像效果有限。
主觀性較強:診斷結果受病理醫生經驗影響較大(需結合免疫組化或分子檢測輔助)。
病理科醫用顯微鏡明場觀察方式以其操作簡便、成本低廉、形態學直觀的優勢,成為病理診斷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工具。從常規HE染色切片的觀察,到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體識別,再到遺傳性疾病的代謝產物沉積分析,明場觀察的技術進步將持續推動病理診斷的效率與準確性提升。未來,隨著數字化、智能化與多模態技術的融合,明場觀察將朝著更高效、更**、更綜合的方向發展,為**醫療與個體化治療提供更強大的支持。